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协会特邀全国七巧科技活动广东宣传推广服务中心,于7月21日在南沙区金隆小学举办七巧板公益课堂活动。活动分为上午、下午两场,总计邀请300名青少年参加。
七巧板公益体验课聚焦于“按图分解”的学习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员们通过对“图案”的观察,寻找图案的特点,然后结合七巧板块的特点进行分解组拼。图案分解课程看似简单,实则融合了“图形认识、几何理解、数形结合、逻辑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应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全面锻炼思维的平台。
课堂上,由专业科普老师担任科普志愿者,不仅追溯了七巧板这一古老智力游戏的历史渊源,还探索了其在现代数学理念下的创新演变。七巧板,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通过巧妙融合几何学、拓扑学与线性规划的精粹,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创意七巧板。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勾股法”设计精髓,更突破平面限制,引入立体拼搭的可能性,使拼图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参与者的无限创造力。
科普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七巧板的基本规则,强调了其核心原则:七块板必须完整无缺,方能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板块之间需紧密相连,不得有重叠之处;而当多副七巧板并用时,则严格遵循N*7的组合法则,确保每一套拼图都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后的实践环节,科普志愿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员们从“按样拼图”开始,逐步熟悉各板块的独特属性,并学习如何将它们和谐地融入到预设的图案之中,从而初步掌握七巧板的平面组拼技巧。这不仅是对学员们眼力与手脑协调性的考验,更是对他们的耐心与细致入微观察力的培养。
随后,课程进入更具挑战性的“按图分解”阶段。青少年们面对一张张轮廓清晰而组拼方式不明的图形,他们被鼓励运用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尝试从复杂的图案中抽丝剥茧,探索并拆解图形的内在结构,以七巧板为工具,还原图案的正确拼接方式。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他们的图形分解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让每一次拼图都成为一次智慧与创造力的较量。
本次活动通过以七巧板为载体的课程,引导青少年运用丰富想象力和巧妙拼接完成对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故事场景的创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动手协调能力。本次课程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七巧板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更见证了现代数学与传统智慧的美妙邂逅,为每位参与者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意世界。
来源:南沙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