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手术器械在上手术台前经历了怎样的重重考验?4 月 10 日 是“世界灭菌科学日”,当天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组织开展了“守护无菌,共筑安全——世界灭菌科学开放日”活动,宣传灭菌科学知识。
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医政医管科科长刘国科(右)为我院授牌“广州市海珠区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手术器械怎么灭菌消毒?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护理部负责人、主任护师陈瀚熙介绍,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承担着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以及发放等一系列工作,其器械灭菌处理堪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坚固防线。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沾染大量细菌、病毒以及患者的血液、组织液等污染物,倘若灭菌处理稍有差池,这些潜藏的微生物便会在手术时乘虚而入,引发术后感染。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更可能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病情恶化,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消毒供应中心每一项严谨的操作,都是在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牢堡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步:回收分类——生命安全的起点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罗显利科普,手术一结束,手术器械并非直接进入灭菌流程,而是以“污染状态”被密闭转运至消毒供应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会按照器械材质(金属、橡胶、精密电子等)、污染程度及处理优先级进行分类,确保不同器械进入专属处理通道。这一环节的关键词是“零暴露”,所有操作均在防喷溅装置下完成,避免污染扩散。
第二步:专业清洗消毒——看不见的污渍更危险
肉眼可见的血迹容易清除,但隐匿的病原微生物才是真正威胁。器械需经过预冲洗、多酶清洗剂浸泡、超声震荡、高温水枪冲洗、清洗、消毒等多道工序。例如,手术钳的关节缝隙会通过高频超声空化效应剥离生物膜,腔镜导管内壁则需专用长刷进行物理“扫雷”。这一过程如同为器械进行“分子级沐浴”,确保表面与管腔内部的彻底清洁。
第三步:精密检查与功能测试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需接受放大40倍的带光源放大镜检查,确认无残留物、无锈蚀、无功能损坏等。剪刀的锋利度、止血钳的咬合力、电刀导线的绝缘性等均需逐一测试,不合格器械即刻返修或淘汰。此环节如同器械的“入职体检”,任何细微缺陷都可能影响手术安全。
第四步:科学包装——构建无菌屏障系统
通过验收的器械按手术需求组合,采用医用级包装材料(近闭合式包装或密封式包装),并附上包含器械名称、灭菌参数、有效期、操作者信息的追溯标签。包装设计需确保灭菌因子穿透性的同时,维持无菌状态至开启前。每一包器械的包装,都在为患者搭建“无菌堡垒”。
第五步:灭菌——微生物的终极挑战
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是主流方式:器械在脉动真空灭菌器中经历134℃、2.1bar压力的饱和蒸汽作用至少4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对于不耐高温的精密器械,则采用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技术。灭菌过程全程由物理监测(温度、压力曲线)、化学监测(变色指示剂)和生物监测(嗜热脂肪杆菌芽孢挑战)三重质控,误差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第六步:无菌存储与封闭式发放
经过严格灭菌的器械,会被妥善安置在温度湿度受控的洁净库房,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先进先出”管理,静静等待被送往手术科室投入使用。在存放期间,工作人员会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从环境控制到人员操作,严防二次污染的发生。当手术需要时,无菌器械在封闭式运送车运送下迅速送达手术台,为患者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手术顺利进行。
现在,你知道手术器械在做手术前经历了这么多复杂而严谨的步骤了吧。每一件器械的“重生”都凝结着灭菌科学的严谨,也诠释着“患者安全无小事”的医学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