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知识产权快速保护、协同保护等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
广东科技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黎虹 余美霞)双打考核暨连续四年位列全市第一、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数、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均居全市首位……4月23日,广州市白云区举办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专题宣传活动,现场发布《广州市白云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2024年)》和白云区2024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一组组亮眼数据和一件件鲜活案例,都是白云区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创新探索知识产权快速保护、协同保护等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与区域营商环境双提升的生动体现。
快保护效能提质提速
作为经济大区,白云当前正加快打造“6+6+X”现代产业集群,各类自主创新成果亮点频现。2024年,全区专利授权量突破1.5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05.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商标申请量72879件,商标注册量49476件,均位居全市第一位。
上述数据折射白云区创新活力涌动,化妆品、服饰皮具、电商等“快产业”集中,其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便捷、高效息息相关。
为此,白云区构建“确权—执法—调解”快速保护体系,区市场监管局与花都区市场监管局、花都(皮革皮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框架协议,打通全市首个区与区间专利纠纷解决快速通道,高效调解涉及两区的皮具外观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0宗。试点白云辖区内皮革皮具企业可通过花都(皮革皮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快速申请外观专利,专利授权周期可由原来的4—6个月降低至最快10个工作日。2024年,白云区查办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处罚案件数均居全市第一。
按下保护加速键,白云区实行了多项创新探索:首创“行刑并联式”执法模式,建立全市独有的“市场监管+公安”“双引擎”打假专班,通过“线索共研、力量统筹、执法联动”的“并联式”执法机制对侵权行为进行迅速查处;首创专利侵权纠纷“行政+仲裁”双轨解决模式,与广州仲裁委员会合作成立广州仲裁委员会(白云)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创新在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中引入仲裁条款,成功办理全市首宗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后引入仲裁的案例;创新打造“行政指导+技术支撑+协会(管理方)运营”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维权快速解决机制,引入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技术调查官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其中,化妆品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已快速为区化妆品电商企业提供专利侵权技术咨询判定意见900份,有效缓解了化妆品电商企业维权困难问题。
协同保护机制创新升级
为有效破解传统保护模式中存在的“单兵作战难、信息共享难”等问题,“部门协同、区域协作”是白云区的破局之道。
白云区市场监管局先后与区法院、区检察院、广州仲裁委、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州车站海关等部门建立知识产权领域执法协作机制,并联合检察院、法院等5个部门出台《广州市白云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规程》,建立案件移送、案情通报、信息共享等53条规则,实现“行刑衔接”全流程闭环管理。在此基础上,与全国181个县区共同发起签署县域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协作协议,建立协同保护、执法协作、信息通报、合作交流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和互助共享。
与此同时,加强联动互联网平台力量,首创政企合作新模式,打通全国首个政府专属微信知识产权保护通道,累计封停涉假微信账号4000个;与淘天集团1688签订《共同推进平台经济跨区域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用知识产权保护助推企业发展增效,实现了从“线下单一维权”到“线上线下协同保护”的转变,强化社会共治。
服务生态圈日趋优化
专利转化运用是2024年各地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一大关键词。这一年,白云区深入实施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组织14家高校的2583件存量专利入库国家局“盘活行动”系统,引导632家创新型企业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注册账号。2024年,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26.8363亿元,质押项目数46项。
在加速专利转化运用的同时,白云区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供给。目前已建成民科园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白云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民营科技园服务站、白云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保护工作站等服务机构,形成“2个中心+2个网点+5个服务站+456家服务机构”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一站式服务。
结合区内企业的出海需求,白云区联合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广州分中心为区内2家公司在海外诉讼和商标被抢注等方面提供维权援助,对监测到在海外被抢注重点商标的12家企业进行跟进指导,并定期举办海外知识产权风险与维权专题培训会,提升企业海外维权意识和能力,推动企业从“被动应对纠纷”向“主动预防风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