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州复赛举行
来源:粤科网作者:记者刘雷2017-12-11

2017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州复赛举行

 

 比赛现场


      粤科网讯(广东科技报记者刘雷 通讯员 邹长森)2017129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广州赛区复赛在广东科学中心顺利举行。该项赛事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主办,全国分为15个赛区,广州赛区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广东科学中心共同主办。赛事自9月启动以来,经过2个多月的发动组织,共有来自全省43所学校报名,参赛师生达2500多人。大赛分成实验单元和创意单元两大部分,其中科普实验单元参赛队伍560支,创意作品单位参赛队伍252支。

      实验单元通过科学中心到校比赛或学校自行比赛的方式完成了初评,以各队伍的客观成绩为评判依据,依次从高到低确定进入复赛队伍;创意单元邀请了来自高校、教育部门和科普场馆的专家,通过网络结合现场集中评审的方式完成了初评,以专家评分高低确定进入复赛队伍。两个单元共有68支队伍进入复赛。


 评委点评 


      129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了现场复赛,实验单元采用现场制作和竞赛的形式,创意单元采用现场展示和答辩形式进行。同时,通过南方网、广东科学中心科普吧、自媒体等平台进行了直播,将现场紧张活跃的比赛气氛传递给场外,让大家看到青年学子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经过一天紧张激励的角逐,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4名,优秀奖29名。优秀组织奖7名。经过激烈的角逐,广州大学的陈振誉、林浩鑫、陈舒坪获未来出行(大学组)一等奖;广东实验中学的林芷珊、林慧南获未来出行(中学组)一等奖;广东工业大学的陈维森、柯淳、石林获未来教育组一等奖;茂名市第十六中学的林其煌、梁文昶、杨鸿韬获风能利用组一等奖;茂名市第十六中学的蔡建浮、吴琳林、曾露茜获火星探索一等奖;他们将代表广州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获奖选手 。

二等奖获奖选手。


二等奖获奖选手。


      今年大赛力求创新与突破,着力加强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推动大赛优秀的创意作品能够实际应用。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馆教育的特色、加强馆校合作,促进大赛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在各学校的积极参与下,广州赛区实现了普及和竞赛的平衡发展,一方面利用实验套件在学校开展了普及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又选拔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选手,赛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科普实验单元围绕风能利用和火星探测主题,考察了中学生在机械结构、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方面的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和最新科学发现。比赛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思维活跃、创新性强、动手能力强的好苗子,也出现了一些成绩优异的优秀作品。


 最佳组织奖


      未来出行结合实地情况,围绕桥梁设计开展。未来出行大学组能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的桥梁方案可行,结构各具特设,能用CAD软件绘制优美的桥梁结构,其中斜拉拱桥创意独特,把斜拉桥和拱桥有机结合,既美观又可行;有的能完全按照桥梁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有些组实地考察,更加深入了解当地村庄的地质和水流状况;有的组将所设计的结构桥梁进一步进行动态和静态结构受力分析。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水准。 

      未来出行中学组能够充分发挥中学生的想象力,作品基本上都尝试学习CAD软件并画出设计的桥梁。有的组通过网络地图,把所建桥梁的周边道路及水流等周边情况进一步了解,设计结构优美的桥梁,有的组按比例把自己设计的桥梁模型化,更加直观。 

      未来教育专题面向大学生,围绕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创作,该命题较为开放,作品的类型也形式多样。许多能从好奇、兴趣、玩中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互联网+”理念,关注直观展现、直观感受,探讨设计制作适合未来教育的作品、用品、展品。作品中发现了一些好创意、好作品、好玩具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次大赛的亮点是命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拓展性,鼓励选手创新创造,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大赛既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积累了一些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