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正的“风王” “山竹”创造广东台风史上新记录
来源:广东科技报作者:记者?刘肖勇2018-09-26
是真正的“风王”
“山竹”创造广东台风史上新记录
图片由网友恶搞P图

本报讯(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杨群娜)“山竹”是历史上登陆广东的台风中造成陆面大风影响范围最广、大风影响持续时间最长、阵风风速最大的台风,是真正“风王”,据广东省气候中心统计数据表明。

       “山竹”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珠三角的第二强台风(仅次于“天鸽”),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仅次于“天鸽”,但是大风影响范围、大风持续时间远远超过“天鸽”。

       广东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林良勋介绍,“山竹”是今年以来登陆我省、乃至我国最强的台风,具有“台风块头大强度强、大风范围广持续长、特大暴雨点多面广”特点。

       台风块头大强度强:“山竹”在西北太平洋逐渐加强,从11日08时至15日08时维持超强台风级别达96小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65米/秒(17级以上)。“山竹”主体云系直径超过1200公里,8级大风风圈直径约900公里,12级风圈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林良勋给出一组数据,对比历史上几个造成广东严重灾害的强台风。对比“天鸽”云系直径860公里,黑格比是450公里,史上登陆广东最强台风“威马逊”是300公里。

      大风范围广持续长:我省自东向西持续出现了平均风10级-13级、阵风15级-17级的大风,特别是香港、澳门、深圳、珠海普遍出现平均风13-14级,阵风16-17级,其中香港大老山录得最大阵风71.1米/秒,超过1999年9月16日在香港登陆的台风“约克”所录得的极值为62.6米/秒。珠三角沿海12级以上大风持续时间超过16小时。

      特大暴雨点多面广:9月15日20时至17日17时,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粤东市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录得超过250毫米(特大暴雨)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深圳、茂名、江门、惠州、珠海、云浮等地。过程雨量大于250毫米(特大暴雨)的站有158个,过程最大降雨出现在阳江阳东大八镇481.5毫米。

      除此之外还有凶猛的风暴潮 。海浪非常高,有观测点记录到有记录以来最高的16米高海浪,比5层楼还高 。

共发出了2.9亿条预警短信

       针对这次的“山竹”来袭,广东省气象局方面高度重视,从本月9日发布预报信息开始,之后每3个小时发布一次信息的频率到台风登陆前夕的半个小时一次。9月14日,省三防办、省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省水文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2号台风“山竹”(超强台风级)动向及防御措施,通过全媒体的方式提前让台风最新消息家喻户晓。省政府应急办、省三防办、省气象局联合组织三大运营商向18地市共发布全网短信2.9亿条之多,同样创了历史新高。我省所有市县均发布了台风预警信号,为2000年建立预警信号制度以来的首次。根据统计,这次台风预报内容在官方微博微信发布 后,转载量是历来最高的。

如何防御台风最妥当

      林良勋首席表示,从气象专家的角度来看,这次防御“山竹”是成功的。林良勋表示,得益于政府主导,提前部署,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比如,转移受危险地区300多万人,这在历史上最多。提前通知海上渔船回港避风,多地实施了停工(业)停市停课。部门高效联动,比如采取了交警上路,封路,很大程度上也减少因外出造成伤亡等。这些政府和部门的有力举措,真正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还有,广东公众主动积极防灾避险,主动获取气象信息,采取加固门窗等各类措施,把灾害防御做足了。整个广东,可以说是众志成城防御“山竹”,所以“山竹”防御是非常好的。

他认为,普通市民要做到有效防御台风首先第一点要主动获取预报信息。现在的 台风预报比以往要准确。比如14时报明天14时路径,偏差70公里,这是目前的水平,而在5年前还做不到,5年前只能做到100到120公里偏差,48小时五年前的偏差180-200公里,当前是120公里,这个自己跟自己比,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台风精细化预报有了很大进步。而这个台风24小时偏差是41.7公里,48小时偏差77.4公里,72小时是107公里,这在世界台风预报中位于前列。

      “山竹”仅仅是擦过菲律宾,就造成了59人死亡,“飞燕”袭击日本,造成11伤亡,这说明秋台的威力名不虚传。对于台风,灾害损失总是难以避免,人要躲和防。其次就是遇到像“山竹 ”这种巨大的台风,尽量不要往台风影响的范围去。不要以为只有台风登陆点才有事。最安全的防御台风方法其实就是躲在家里,不要去海边、河边,高处和低洼的地方都不要去。也不要待在窗前,对玻璃要进行贴米字形胶纸的加固。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封住门。台风吹袭时,家里关紧门窗,让家里不要有对流。如果房子不牢固,要迅速躲避,转移是个很好的做法。

      一周之内两个台风登陆广东,也是历史罕见。为了应对双台风,广东气象局早在9月10日起到21日,全省干部职工取消休假,24小时值守,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奋战在台风第一线。台风登陆后,提醒公众继续防御,危险仍在。

小链接

“山竹”为什么不叫“榴莲”?

      台风在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是由中国、日本、泰国、朝鲜、菲律宾等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或地区想十个名字,按照顺序,轮流使用命名,这样有利于各个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抵御台风灾害。这次的“山竹”就是由泰国命名的。

       有人调侃到,那“山竹”为什么不叫“榴莲”?别急,历史上还真有“榴莲”,但是因为“榴莲”上次考试“不及格”被除名啦!从2000年起,国际台风委员会启动《台风命名表》,14个成员各提供10个名字重复循环使用。但是,被命名的台风给成员国带来巨大损失之后,它原来的称呼会被永久停用。比如说,现在的台风“山竹”,曾经叫做“榴莲”,2006年台风“榴莲”在菲律宾造成极大的危害,现在只能改名换姓了。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台风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而且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本版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