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沙漠看梭梭(作者:崔华威)
西北寥阔多沙漠,漠上最美是梭梭。
2018年,受“蚂蚁森林”全民种梭梭活动影响,加上专业关系,我开始关注这种“世界上种子发芽最快的植物”。连女儿都受“牵连”,收到的第一个公仔礼物也是梭梭!
之后常去西北寻觅。在甘肃民勤,幸遇梭梭开花:极不显眼的花朵,细小而繁多,很常见的杏黄色,五枚芝麻仁状的雄蕊向外伸展,不细瞧很容易错过。时值初夏,但处处春色流连:洋槐花雪白挂满树,红柳花粉红穿长串,刺槐花深紫争奇异,柠条花亮黄斗娇艳……梭梭的小花躲在远处,默默地低着头,似乎觉得愧对民勤“塞上江南”的名头。
梭梭花期很短,只有半个月左右。子房受孕后会先酣睡一场(夏眠,植物对抗高温的一种方式),等天气转凉,发育中的果实会一夜苏醒,绿油油似翡翠,亮晶晶像露珠,圆鼓鼓如佛肚,内里澎湃的生命似乎随时要挣脱出来。在夏末秋初的德令哈,我见证了这神奇的生命赞歌。
待鸿雁南去,飞碟状的果实臻于成熟,边缘是五片扇形果翅,翅缘乳白或米黄,内侧酒红色向外一轮轮晕开,远看像迎春的腊梅,如苏轼《西江月·梅花》所写,“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你于是明白为何梭梭有“沙漠梅花”的雅称。“梅花”中间镶嵌着一颗黑色种子,如点睛般赋予果实以灵性。此时,梭梭迎来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在风中不住地嘚瑟……这种“梅花”造型太过漂亮,以致许多路人会误认作是梭梭开花,殊不知那早已是几个月前的旧景。
初冬时节,种子完全熟透,北风掠过,一粒粒煽动着灰白翅膀告别植株妈妈,去开拓新的生活。梭梭种子生命力极强,在隆冬时节的阿拉善,一些年长的植株仍挂满种子,它们在适宜条件下两个小时便会萌发,而常见的稻、麦等种子发芽时间大多要以天计,因此梭梭被称为“目前世界上种子发芽最快的植物”。尽管独特,但多数种子在自然条件下都不会获得新生,注定要“零落为泥化作土”。沙海浮沉,起起落落,繁华尽处,终归平淡。
花果的繁盛,离不开根茎的营养输送。梭梭根系发达,最深处可超八米,民间流传着“地上一米,地下十米”的说法。树干灰白色且布满轻微开裂,如哈密瓜表皮,年久的裂痕加深似麻花状。由于生长缓慢,树干十分坚硬耐烧,热值达到标准煤的72%,有着“荒漠活煤”的美称。细枝一律扭曲或弯垂,似在比手画脚控诉生活的冷漠。为适应沙漠,其叶片已退化为节节草般的细棍状,光合作用只能在“细棍”上进行。据报道,作为荒漠地区特有的古老树种,在适宜的条件下梭梭可以长到十米。但在目前不适宜的条件下,西北地区的梭梭仅有两三米高。
不同地方的梭梭虽然形态相似,但受一方水土滋养,似乎又有不同气质。
德令哈的梭梭,笼罩在白炽的高原强光下,镶嵌在密布的高原湖泊间,透着雪山般的圣洁。远处的柏树山上白雪连着白云,在天地间形成屏障,沙子温驯地趴着,从来不知“肆虐”是何物。近处可鲁克湖上的凉风呼呼地扯动着经幡,风里透着清甜,吹的梭梭树也起了诗意,让人不由想起海子的诗:“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甘肃的梭梭像活在历史中。这里地处河西走廊,古隘口、明长城、烽火台密布,举手拍梭梭,想找一处没有古迹的背景都难。这里遍地是险关,处处为要地,嘉峪关,玉门关,阳关,雄关周围梭梭遍布,冷峻,威武,悲壮,像守关将士,用身躯筑起绿色长城。置身于关口周围那巨大的荒凉,你一下就明白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为何“西出阳关无故人”。但翻过这些关隘,一路西行,一路都能看到梭梭。
甘家湖的梭梭带着泥土气息。也许是风沙更大,也许是因为正在修路,一圈下来,乘坐的出租车本来颜色已不可辨。这里的梭梭也同我一样:裹在黄土中,没在黄沙里。一片朦胧中,消瘦的梭梭却异常显眼:树干比其他梭梭白亮,如贴着锅底的那面烤馕。枝条也更细,更长,似大漠无风时的一缕缕炊烟。由于形态差异太大,植物学家干脆为其另取一个种名——白梭梭(又叫波斯梭梭)。
阿拉善的梭梭带着一股烟火味,钻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我在阿拉善四户牧民家都发现了高大的梭梭柴垛,在一间土屋还感受了一小段梭梭带来的一上午的温暖。乌兰布和沙漠里,随处可见梭梭柴垒建的牛圈、骆驼圈,沙漠深处,还藏着世界最大的梭梭敖包——肯特敖包。腾格里沙漠著名的汽车拉力赛“英雄会”门口,有梭梭柴搭建的三层楼高的地标,旁边是一农家乐,门口架着两米高的泥炉,准备烹饪内蒙最出名的传统大菜——“梭梭烤全羊”。
各地的梭梭气质迥异,对应的名字自然也不相同。我碰到的甘肃人管梭梭叫“梭梭秧子”,透着浓郁乡土气息。新疆称“梭梭柴”,简洁明了。青海内蒙使用蒙语,发音为“扎格”,但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口音又稍有差异,德令哈人称作“扎过(guò)”,阿拉善人却叫“扎干(gàn)”。“扎干”二字令我最有感触,扎干——扎干——扎扎实实好好干。
活着时忙于防风固沙,忙于照料根部寄生的名贵中药——肉苁蓉,死后却燃烧自己,温暖他人。它们是沙漠的克星,是药材的寄主,是骆驼的饲料,是牧民的薪柴,是建材,是地标,是历史,更是新文化。它们是西北沙漠里的梭梭。
气象卫星智擒台风的秘密(作者:曹静)
每年夏天,总有一些“坏分子”或独自或成群结对跑到沿海地区捣乱,所到之处狂风暴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有时还会强夺人命。这个(群)“坏分子”就叫台风(北美洲叫飓风)。长期以来人类想尽各种办法监测预测它的强弱和走向。
先说说台风的前世今生
台风的妈妈是广阔的“大海”。热带、副热带海洋上充足的光照、丰富的水汽、温暖的海水是它出生的条件。当海面温度升高后,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四周的较凉空气迅速填充并继续受热上升,就在中心形成了一个低压区,蒸汽到天上遇冷凝结释放潜热造成低压区越来越热,积蓄的能量为台风生成提供了温床。伴着风速变大、气压变低气团旋转起来,通常我们叫它“热带气旋”,气旋在高海温区域吸收的能量越多旋转越快,离心力也越大,这样中间渐渐形成一个像洗衣机甩干衣服时那样的空洞,这个空洞就是台风眼。
热带气旋形成后往哪走?走多快?带来多少降水?是长成受人欢迎的小青年(只为大地带来解除旱情的雨水、为人们带来解暑的凉风)?还是长成无恶不作的大恶魔(所到之处农田被淹、交通瘫痪、抢人财物、夺人性命)?这完全取决于其生长环境。它背后有个叫“副高”(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天气系统)的“大老板”起着关键作用,这个大老板束缚着热带气旋沿着自己的边缘走,途中遇到携着暖湿水汽的夏季风时,往往讨喜的小青年式台风,吃点“点心”(暖湿水汽)就继续赶路,而坏小子式台风则在吃饱喝足后还会从夏季风手里抢夺更多的“点心”(暖湿水汽),有时还懒洋洋躺在高温海面上养膘,暖湿气流借助风势转着圈往上跑一遇冷气就凝结下雨,而“风眼”却热得无法被“感动”留泪(凝不成雨滴),成了无风无雨的的地带。能量越足的台风,台风眼越明显,发起脾气来越可怕。无论好坏所有台风成年后都会不顾大海母亲的挽留直接向陆地奔去。
离开大海母亲的怀抱后,这些胸围一般为600—1000多公里、最小也超百公里最大可达2000公里的大胖子,在登陆后由于失去“水汽”营养供给迅速“脂肪耗尽”,最后死于“营养不良”。个别台风能量耗尽前会再次转向大海汲取营养第二次登陆,但无论如何他们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魂归大地的命运,正像万物有生必有死一样。只是比较乖巧的台风会像彬彬有礼的小青年,告别大海母亲后一路欢快地给陆地带来降水,给人们带来清凉,人畜无害,大受欢迎;而暴躁的台风却把自己活成了飞扬跋扈的暴发户,依仗着无敌能量和呼风唤雨的威力横行霸道,最终被台风委员会从台风名单里除名不说,还往往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再聊聊卫星的擒台秘密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台风通常很大很“胖”,最小腰围也在百公里以上而且它会受更巨大的“副高”老板控制,脾气“阴晴不定”、路线“模糊不清”。上世纪60年代前,要想知道它在哪出生?长得多大?去到那里?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海上极度缺少观测资料,人们没有任何办法能知道台风的样子。老一辈海边人常常通过祭拜“妈祖”保佑亲人安度天灾,这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将敬畏的大自然拟人化身为妈祖;如今大家知道,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没有任何台风能逃离人们的视线,卫星每时每刻都盯着海面的一举一动,就连台风的美丑:如风眼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都看的一清二楚,对它的藏身之地更是了如指掌。
然而多数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卫星擒台的秘密是什么呢?原来气象卫星真有不少神功呢。
首先,气象卫星会在发射和运行中做“八段锦”来为“捉台风”热身:攒拳闭目增气力,背后七颠入云霄----它在发射中要抗击足够的发射冲击力和承受强烈的颠簸才能冲入云霄;眼睛睁开理三焦,左右开弓伸懒腰---它入轨要打开太阳能帆板和携带的各种仪器才能工作;调理身心靠自强,心情畅顺往地瞧----它在轨努力调整姿态还要和地面建立好的通讯联络,保持星地畅通状态为正常运行打下基础;自旋体转摆正位,三轴稳定固腰肾----卫星保持全天候自旋或三轴稳定姿态,是获取准确遥感信息资料的保证。
其次,做完八段锦的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开始上岗,开始精神抖擞全天候值班:瞪着“火眼金睛”牢牢盯着地球及大气的一举一动,星上的仪器就像“千里眼、顺风耳、检查仪”,有的会“拍照”,速度达500张/秒;有的会测海温,看海面有没发烧;有的能做“B超”,监视哪里有气旋产生;有的能做“CT”,可以把台风内部的暖心结构看得一清二楚......无论众人眼里的优秀“小青年”还是似脱缰野马的“坏分子”,都成了逃不出其“如来佛”手心的“孙悟空”,就连台风背后的大老板“副高”以及台风经常光顾的“夏季风”也都在其掌控中呢。每当卫星监测到很暴躁的台风,会迅速在地面系统指挥下进入无级变速区域观测模式,以最快速度(分钟级)把侦察到的信息传回地面,还频繁地与地面的数值预报专家系统进行“隔空互动”,确定重点观测区域。以前不可一世根本不屑和人类抗争的台风,现在连其想“逃跑”的方向和路线、脾气的大小都在卫星监测及预报模型下被人类研究的越来越透彻了。
近视激光手术那些事儿(作者:黎绮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嗯?哪儿呢?看不见!我眼镜呢?!真尴尬!
深受困扰的近视青年们,时不时也苦中作乐:
“对着一只橘猫喵了半天,逗它来吃火腿肠,后来发现是块砖!”
“看3D电影时,我仿佛是一只六眼田鸡。”
“不打招呼真的只是因为看不清,不是不想理你啊!”
终于,在某一天,你上铺那个怀抱“卫国梦”的铁兄弟、你那个爱美的小闺蜜,告诉你,他(她)做了近视手术。看到摘下眼镜神采奕奕的他们,你不禁也心动万分,但又犯嘀咕了。各种类型手术眼花缭乱,该选哪个?安不安全?有没有副作用?怎么选才适合自己?
朋友,别着急,秉着知己知彼的态度,我们不妨先了解下近视手术的前世今生。
1943年,放射状角膜切开术(PRK)诞生于日本。见过钻石切割吗?手术刀在角膜上,像切割钻石一样,割八刀。这样,角膜的周边就会变得膨出而中央相对平坦,以此来矫正视力。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多,PRK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随后,美国Seiler眼科专家将准分子激光带入角膜屈光手术(PRK),激光打磨代替了钻石刀切割,安全性和精确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3年,协和医院将此技术引入中国。
后来,意大利医生Lucio buratto与希腊医生Ioannis Pallikaris共同开发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1997年在我国成功开展。
在LASIK基础上,航天科技——飞秒激光应用于屈光手术。出现了“飞秒LASIK”,精确性非常高,也更加安全可靠。
2008年SMILE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源于德国,基于半飞秒再次升级。更加适合军校、运动员、公务员等运动多、要求高的人群。目前,成为我国近视手术的主流之一。
LASIK、半飞秒、全飞秒……一大堆专业医学名词,傻傻分不清的你,该如何选择?
看官您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手术原理,我们以准分子激光(LASIK)为例,打探敌情。
这个手术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制作角膜瓣;第二步:激光切削。
你想问我,角膜在哪里?来,拿出你藏在课桌里的小镜子,睁大眼睛。看到没?黑眼珠表面的整个透明膜就是角膜。而角膜瓣属于角膜的一部分,是术中切割、掀开的一层薄膜。
打个比方,如果将角膜组织比如成一个西瓜,角膜瓣相当于掀起的一块西瓜皮,里面的西瓜瓤就是角膜基质层。手术过程中,先将角膜瓣掀开翻在一边,然后用准分子激光在基质层上进行切削,切削完毕后,再将角膜瓣翻回来盖在原处,手术就完成了。
不难理解,切削过后,角膜中央区“少了一块西瓜肉”,变凹了,加工后的角膜也就起到了一个凹透镜的作用,(我们的近视眼镜就是凹透镜哦!)达到矫正视力的效果。
那么,“半飞秒”“全飞秒”又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LASIK的2.0和3.0版。
LASIK与半飞秒:总体原理一样,但是,在制作角膜瓣的过程中,二者使用的工具不同!前者使用手术刀(角膜板层刀),后者则利用激光(飞秒激光)。一个是纯手工制作,一个是高精准分子激光,高下立见。半飞秒用准分子激光切割角膜,精确度自然更胜一筹,而LASIK机械刀制瓣则会有一定风险,例如术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角膜褶皱和移位。
半飞秒与全飞秒:后者更先进。全飞秒和以上两种都不一样,它不需要制作掀开式角膜瓣,而是使用治疗仪,在角膜上切开一个弯弯的小口,大约2mm左右,然后取出。因此,全飞秒手术更适合角膜扁平、视网膜不太健康、热爱运动的近视朋友。更有趣的是,由于弯弯的小切口如同笑脸,全飞秒手术的英文缩写是SMILE,又被称作微笑手术。
看到这里,相信近视族会说,以后做手术我就选全飞秒!
你知道吗?在术前检查合格的前提下,不论是全飞秒还是半飞秒,对于患者的视力而言,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全飞秒与半飞秒的优势各有千秋,分别适应不同的人群,这与患者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裸眼及矫正视力、度数稳定情况等状况有关。
所以,半飞秒和全飞秒,做哪个,怎么做,听医生的!
好,现在你最关心的问题来了,有没有副作用?
有!但因人而异。1.干眼症:术中可能伤害到泪膜神经,泪液分泌减少。2.术后感觉矫正度数不足或者矫正过度、3.眩光、夜间视力障碍等,这大多是由于手术时手术区域比较靠近视觉中心所致。4.假性圆锥角膜:属于极端情况,由于切割过深所致,会加重视力减退。
其实,近视手术也“挑”人。术前,医生会要求你做一系列检查,来判断你是否适合做激光手术。检查的指标有很多,例如:角膜是否有足够的厚度?是否有病变、瘢痕?还有,激光手术对眼压、轴长等都有相应要求。并且,激光手术要求患者年龄须在18岁以上,度数稳定2年以上,超过55岁也不建议做手术了。患有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也不宜做手术。说到底,激光手术的“百般挑剔”,也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
等一下,又有人质疑了:真的吗?眼科医生都还在戴眼镜呢,好的话,为什么自己不做?这么说吧,首先,眼科医生是有给自己做的。但是,不否认,更多眼科医生还是选择戴眼镜。再者,从个人需求出发,眼科医生日常看病的“吃饭家伙”是显微镜和裂隙灯。这两种工具的目镜都是可以调整近视度数的,分分钟比眼镜好使。所以,在工作中,一个近视,却不戴眼镜的医生,是不太受影响的!另外,激光手术的副作用之一是降低视力的对比敏感度,普通人大多可以接受,但对眼科医生来说,这会影响手术发挥,所以,眼科医生本人做不做激光手术,是其个人权衡过后的选择,朋友们不必多虑。
近视激光手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全性、稳定性快速提高,日趋成熟,中低度近视效果显著。对于有需要的近视朋友来说,你们要做的,就是在手术前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和眼科医生积极沟通,了解不同类型手术的适应症、并发症。
“胜兵不打无准备之战”,做好工作再上战场!
因为梦想,对梦想成真的科学追求永无止境(作者:叶嘉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先,我在此对我们伟大祖国致以诚挚的节日祝贺,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社会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向为科技兴国辛勤付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本文基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袁隆平“共和国勋章”的授予决定以及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新生开学典礼发表的题为《做躬行实践 厚积薄发的新时代青年》的讲话,致敬于袁隆平对示范田亩产片实现亩产1200公斤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献礼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袁隆平最新科研成就展示、对袁隆平为国家粮食安全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科研经历与传奇故事的发掘,我希望能和广大新时代青年以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品格一起共勉。
有这样一个人,勤劳朴实,以挥洒汗水的下田实践为快乐之源;有这样一个人,心系国家,关怀世界,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做出成绩之时,依旧以普通人的姿态潜心钻研;有这样一个人,播下拯救饥饿人脱离苦海的种子,从此奉献于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的梦想生根发芽,直到今天,年已九旬依然在为梦想向着高层目标进阶。他,就是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恰逢机遇,偶得灵感,启程科研。在中国,很早就流传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说法,然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各个地区都有很多人饱受饥饿之苦,而袁隆平就像是时代特派的专门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大使。1953年8月,大学毕业之后,原本可以顺利参军的袁隆平,由于时代政策对大学生的要求变化,未能入伍的他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安江农校进行教书,这才为后来袁隆平发现并证明“天然杂交水稻”创造了机遇和灵感源泉。面对饥荒威胁,时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的袁隆平,更加坚定了利用农业科技为国为民扫除饥荒的志向,于是开启了杂交水稻的科研之旅。
一个选择,两个梦想。在湖南农业大学2019年新生开学典礼上,袁隆平院士说出了他一生的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也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对于水稻技术的研究,从面对中国庞大人口和有限土地的难题开始,着力提高粮食产量以解决中国温饱问题,再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产的基础实现水稻优质产出,伴随中国国情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在这个水稻研究目标层层递进的过程中,袁隆平的梦想也在一点一点地靠近,并且不断拓宽胸怀和视野,不仅为中国,他希望中国的水稻技术同时造福世界人民。正是这两个贯穿人生的伟大梦想,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技术方面的突破早已造就了属于他的传奇人生,在水稻技术方面,他对科学的追求永无止境,他,还在书写自己的传奇故事。
1964年,袁隆平正式研究杂交水稻。通俗地讲,杂交水稻是指两个有遗传差异的水稻品种,利用杂交优势后发挥出原有品种所不具备的特性。那么杂交之后的水稻,它的后代将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契合了我们中国对粮食增产的迫切需求。在发现、证实、杂交育种试验成功的过程中,袁隆平不断深化对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认识,期间他的研究推翻了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用实践检验书本理论知识,向世人告知权威可尊重,但不可迷信。
前路漫漫,前景光明。那些艰苦的条件和人生难免的挫折与失败,在袁隆平面前,都转化为成就梦想的动力,没有丝毫灰心丧气,相反,有的是信心,看到的是希望。由于水稻品种的培育周期相当长,为了缩短显现成果的时间,袁隆平科研小组一年四季在不同的省份种植,然而六七十年代,交通、住宿条件并不是那么理想,而且很多知识分子的科研成果中途被迫中止,试验本来就是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所有这些,并没有阻止袁隆平前进的步伐,对杂交水稻优势的规律性认识,使他看到了未来的光明前景,面对辛苦,他乐在其中,只因意义和希望所在,心里面还是很乐观,只因前行的方向是对的,于是乎满怀信心,这为他后来“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铺下了成功的道路。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成荃曾这样说过,“并非每项成果都出自袁隆平个人之手,但有两条是人所公认的。一是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二字,他善于从每次失败中找出教训,坦诚地修正自己,从反面舆论中吸取营养补充自己。二是关键难题必须亲自实践。”
书本知识重要,下田实践更重要。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袁隆平爷爷一面,但可以想象,一幅阳光而有活力、积极乐观的勤劳、纯朴形象,笑起来是那样可亲可敬,可爱得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躬行实践于田间,是袁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只有下田才是最快乐的,他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日常,“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路上。”袁隆平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他认为这是为下田实践做准备的,搞科研必须要从实践中发现灵感、检验真理,从中获取新的认知,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袁隆平在一次座谈会中讲到他对研究生的招生原则,其中吃苦实践是他决定是否培养研究生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是看学生是否下田。就在2019年9月17日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那天,袁隆平得知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的时候,他亲自从湖南长沙赶到衡阳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制种情况。“书本知识很重要。我是搞水稻研究的,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的出水稻,要实践!”我想,这是对理论与实践最生动、最贴切的阐述。
尊重农民的劳动,关心农民的利益。专注于水稻技术研究,数不胜数的下田实践经历,袁隆平与农民的接触很多,虽然自己已是出名的农业科学家,在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方面荣获很高的荣誉,但是他对农民敬爱如初。“我就是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袁隆平在下田实践中亲身体验着农民艰苦的农作生活,炎炎烈日下,满额头都是辛勤耕耘的豆大般的汗珠,黝黑的脸庞在阳光照耀下闪亮闪亮的,透射着他心里对农民本质真切感受的理解,农民很朴实,很勤劳,他们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很好地诠释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袁隆平长期与农民相处,他很懂农民心里的想法,处处为农民着想,比如“种三产四”工程的发明、操心农民种粮补贴的发放、为农民争取水稻新培育品种的更低定价等等,他希望减轻农民种粮的成本负担,希望农民可以通过种粮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够由此脱贫致富。
1996年,袁隆平开始主持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也就是超级稻,它比原来的杂交水稻到底超级在哪呢?以前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脱离饥饿之苦的产量需求是我们对粮食的最高目标,而当人民填饱肚子了,有力气干活了,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在低层次需求满足以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超级稻不仅继续保持高产,质量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就是说,超级稻比杂交水稻在利用杂种优势的方向越来越深化了。自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提出以来,水稻亩产量已获得相当丰硕的成果,袁隆平科研团队攻破水稻育种的一系列难题,最终使每一阶段的亩产都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如今,700、800、900、1000、1100公斤的五期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目标已全部完成,但是科学追求永无止境,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对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200公斤的目标早已在实现的征途中,而且今后向着亩产1300公斤冲刺。
淡泊名利,潜心钻研,发挥新贡献。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攻关,水稻科研领域终究迎来了一片艳阳天,面对科研成果给国家、人民、乃至世界的创造性影响,面对自己的科研成就和荣誉,袁隆平始终专注于科研,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在自己功成名就时,袁隆平看淡名利,他喜欢自由,喜欢不为名利所累持之以恒做出更大贡献,喜欢学术自由带来的思想解放,推动科研取得更大突破。得知自己将被写入语文教科书的时候,他这样回答记者,“很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大家把我捧的太高了”,袁老这种谦虚的品格和钻研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得过很多的奖,这个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对我是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面对荣誉,90岁的袁隆平将此化作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动力;面对荣誉,袁隆平认为荣誉属于国家、属于团队。科研的漫漫长路虽然很艰辛,但是浓厚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责任心,是他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持续动力,更是他孜孜以求、崇尚科学的精神体现。
精心栽培人才,强大创新团队。袁隆平科研成就一次次刷新记录,离不开他科研团队的创新力量与奋力攻关的坚强守候,他曾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成就事业靠的是大家,靠的是团结协作,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支持。”袁隆平重视人才培养,带领博士生时以肯否下田作为科研素质的评判标准,即便在个人荣誉奖金面前,袁老首先想到的是人才培养,为此他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基金奖,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激励与培育农业技术人才。袁隆平创新团队一名80后成员吴俊在新青年演讲第77期中讲到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晾晒Y58S种子时,为防止有人偷种,团队成员通宵守护,对蚊子叮咬的厌恶化作嗡嗡声响的清醒剂,袁老听说后这样称赞道,“有这样的团队,何愁杂交水稻事业做不好!”正是袁老对吃苦耐劳科学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人才辈出,创新团队越来越强大。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袁隆平一生都在照顾着两个家,一个是他亲身实践的试验田,一个是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中国,唯独他自己生活的家庭,却让老伴承担了很多。袁隆平称自己老伴为贤内助,自己的父亲和岳母的事都是老伴在招呼,而且她默默地做了很多事,对袁隆平科学事业的发展表示理解和支持。面对水稻技术科研,袁隆平坚持以大局为重,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之时,他选择舍小家而为大家,为中国人民的饭碗日夜操劳。尽管科研工作很辛苦,有时工作压力很大,而且还要面对难以预测的挫折,但是袁隆平心态很乐观,苦中作乐,在艰苦中看到了希望,坚信科研成功的那一天定会到来,于是在成果没有出现之前,必须得默默耕耘,守得住科研之路的寂寞,最终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科学永无止境,对科学的追求亦永无止境。袁隆平始终走在追梦的路上,并为圆梦努力做出新的贡献,目前袁隆平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计划把光合效率提高30%,从而使亩产量达到1500公斤,与此同时,他带领的团队在海水稻的试种研究方面也将迎来关键的阶段。海水稻具有抗盐抗碱性,在盐度不低于0.3%的盐碱地能正常生长,而且产量可达300公斤,袁隆平对中国盐碱地和海水稻亩产已做好这样的算盘,15亿亩的盐碱地中如果海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一亿亩,按照亩产300公斤的最低产量来算,一年可以增产300亿公斤,这样又可以多养活一亿人口。对于海水稻的试种和推广,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这样认为,“海水稻对于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耕地红线压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粮食问题上,袁隆平不懈探索,开拓新的领域,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鞠躬尽瘁。
浩瀚星空,繁星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曾想遇上流星默默许下自己的愿望。袁隆平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因为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的梦想逐渐成为农业科学的星空中最闪耀的明星,他始终都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他的圆梦故事还很长,因为他始终还在书写着自己的传奇故事。